继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之后,又一外资零售巨头与中国企业“联姻”。昨天晚间,德国连锁超市巨头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最终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根据这份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持有20%股份。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物美为何看上麦德龙?
麦德龙是第一批获得批准、允许在中国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商场的外资商业巨头,迄今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1994年创立的物美,总部设立在北京,是中国最大的主要零售商之一,经营和管理零售连锁店超过1000个,其中包括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百货店和家居改善店等各种业态。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双方能够达成合作,是“各取所需”的结果。对于物美而言,更多出于门店布局的考虑。
物美基本上门店都集中在华北,而麦德龙是全国化的,重心放在华东。从整个布局来说,它们之间其实是互补的。物美通过控股麦德龙后,可以全国化运营,也可以在消费比较高的华东地区有它的门店。
对于麦德龙,最迫切的则是对运营模式的重新定义。与沃尔玛、家乐福以租赁门店为主不同,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有大量自持物业,主要采用仓储式卖场模式。朱丹蓬指出,这种卖场将零售与批发存储相结合,使得卖场使用效率更高,但用户体验较差。
麦德龙的定位相当于一个比较上档次的批发市场,采取相对比较低价的会员制模式。这种模式人员成本、运营成本并不低,如果它的毛利很低,一定不能支撑运营成本。它既没有高大上的品牌定位,低价又干不过低端批发市场,所以它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
图片来源:斑马消费
双方约定,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
为什么外资零售业走得如此艰难?
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也被认为外资零售业洗牌仍在持续。近几年,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不佳成为常态。为什么外资零售业走得如此艰难?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分析,在新的消费环境下,外资零售业受到电商冲击、商场经营费用上升和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夹击”。
首先是电商的冲击,拿走了大部分高毛利商品的份额,大卖场的毛利损失可能会达到30%~40%。再加上沃尔玛、家乐福很多门店的租约到期(一般租约都是15年到20年),遭遇了租金成本上涨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零售”时代,众多的外资零售品牌,有黯然离场者,也有接棒进场者。在外资零售品牌退潮的趋势下,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Costco(开市客)和ALDI(奥乐齐)引发关注。开局火热的它们,能走多远呢?在朱丹蓬看来,处于“换挡”期的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机遇,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机遇是决定去留的关键。
进来的品牌肯定会看好整个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以及强大的人口红利、消费力,它们在进来之前也做过非常谨慎、细致的商业规划。在它们进来之后,应该也对整个中国消费环境、消费特征、消费者画像这一块有了比较完整的调查。
北京晖邑零售商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认为,能否满足和匹配新生代的消费思维和购物思维,是下一步零售业竞争的关键。
当代消费者现在最享受的是便捷,所有的新技术集中精力都在便捷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那些无效时间被挤压掉了。但便捷到一定程度,可能又重新回到如大数据服务、顾客消费预算等这些传统零售业以前也很注重的方面。我估计到明年大概又会往这方面回归了。
记者:严红霞
责编:李兆颖
编审:刘志军
图片来源:IC photo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