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迅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遭遇严重冲击,有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会将仅有的传统产业也抹杀掉。而现实上,政府推动智慧化城市建设,就是为了帮助传统商业模式升级转型,但人们却忽略了这一点。
自深圳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十二字口号最初曾被挂上墙又拿下来,如今已成特区标志。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一路呼啸,从一个到处荒芜的小渔村,变成一个借助“三来一补”,发展沿海国家战略。直到今日,发展成一个融合工业、金融、高新科技、港口贸易的经济特区,国际大都市。
追溯往昔,这座城市曾缔造出惊人的“深圳速度”,和不断被刷新的发展数字,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提供了奔跑的起点。但伴随着楼价高企,租金飙升,城中的生活水平急剧上涨,劳动成本也大大提高。昔日的制造之都逐渐消散。
深圳早已不复当年,能依赖廉价的劳动成本,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杀出重围。近年,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压力之下,迈入中年的深圳需要重新思考发展方向,以扫除前进的障碍。本期的《龙行天下》将关注深圳的智慧化城市建设,探究智慧化城市如何助力当地破局发展之困;而与高新产业息息相关的人,又如何看待深圳未来的发展潜力?
梁剑泓和搭档艾韬,于北美完成学业后,回到了深圳创业。
在2015年5月,他们成立了易瞳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人类视觉感知的智能硬件。
他们没有选择科技青年的淘金场──美国硅谷,因为他们看好深圳的发展潜力。
深圳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拥有完善的高科技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产业集群。拥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的华强北,曾一度被视为中国电子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高峰时,这里曾吸引700多商家入驻,日客流量近百万人次,年销售额260亿元以上。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元件交易市场,华强北为深圳的科研公司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电子元件材料。对梁剑泓和艾涛这些创业青年来说,相比起充斥大量软件公司和算法公司的硅谷,深圳更适合硬件公司发展。
不过深圳市政府也意识到,如果只是依赖现有的硬件制造优势,而不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圳早晚会被其他新兴城市所取替。因此,市政府近年在技术基础、智能覆盖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城市创新能力领域三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扶持创新型的企业发展,以帮助当地传统手机、电子企业实现升级和转型。
然而,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创新型企业比传统制造业风险更高;对企业来说,寻求发展道路和实现技术创新也免不了一定的时间和资金。
深圳勇艺达机器人董事长吴勇达的创业之路就印证了上文。2014–15年间,在耗费大量经费和时间完成了养老医疗和智能家居领域的机器人的研发后,他才发现当时中国的还不具备成熟的市场。到了2016年年底,他才转而开发教育机器人跟服务机器人。
假如缺乏足够的融资,创业者们根本没有办法把这些失败转化成经验。
据统计,中国近70%的智能硬件出自深圳;软件方面,深圳2018年的业务收入达到6585.2亿元,同比增长10.4%,出口金额更高达216.4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市政府到底要怎样带头建设智慧城市以带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请关注本周日晚19:45分凤凰卫视中文台《龙行天下》。
编辑:舜炀、撕纸小妹
责任编辑: